贫困大学生理应“坦然面对贫困”
发布人: 系统管理员
发布时间: 2011-03-24
浏览次数: 1483

段军鹏,上海外国语大学大一新生。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的一个低保家庭,家里还有一个上高中的妹妹。高考后,他试图打临工失败后,决定上街卖菜。当这个戴眼镜、穿校服、嘴里还不断吆喝着的“小老板”推着一车蔬菜出现在原州区中心路市场时,恰巧碰上了来当地宣传助学政策的教育部官员。见他毫无羞惭、毫无愧色,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问他:“你不难为情吗?你可是高材生。”他回答说:“这怕什么,苦难谁都有,就看你怎么闯过去。”段军鹏这种坦然面对贫困的品格,让教育部的官员和随行的记者都感动。王旭明在许多场合多次提到段军鹏,并称赞说:“像段军鹏这样的大学生,才是我们国家民族的希望。”(9月17日《今日早报》) 

     一个即将踏入重点大学的高材生,愿意与“引车卖浆者流”为伍,而且毫无羞惭地吆喝着……如此“坦然”地面对贫困,实在令人感动。 

     近年来,随着大学学费的不断增长以及招生规模的扩张,高校里的贫困生比例及人数也不断增加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助学措施,比如实行国家奖学金制度、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等。但在实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和争议。比如一些贫困生在受到资助的同时提出一些额外的条件,比如不要公布自己的“贫困生”身份、不能公开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等等,他们说贫困是“隐私”,公布了很伤自尊,云云。与此相伴而生的是“扮富”现象:一些家庭贫困的大学生与家庭富裕的同学们比吃比穿,别人买手机他也要买手机,别人买电脑他也要买电脑,生怕别人知道自己的家庭很贫穷;有的贫困生为了掩饰贫困,拒绝父母来学校探望,甚至把执意来校的父母说成是“亲戚”…… 

      其实,作为一种人格权的“隐私”与反映家庭经济状况的“贫困”,很难扯上干系;更重要的是,国家助学作为一种福利制度,必须配之以相应的监督体系,比如资格审查以及公示制度。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。如果要享受某项公共福利,就必须接受公众的监督。这实际上也是为了保障贫困生的权益。试想:如果你不能让别人确信你的贫困,别人凭什么帮助你呢? 

     诚然,贫困绝不是一种光荣。“越穷越光荣”的时代,早已一去不复返。但贫困也并一定就是罪过。贫困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,除了能力不够、好逸恶劳等原因之外,也可能源于城乡不平等、机会不平等、起点不平等等。只要尽了自己的力量,贫困就不再是耻辱。退一步讲,即使是耻辱,那也不是大学生的耻辱,因为家庭的贫困肯定不是大学生的责任———这有什么好遮掩的呢?又有什么好羞惭的呢? 

      20年前,国家助学贷款刚刚开始试行。作为一名新生,我马上报了个名。我没有觉得自己当上“贫困生”有什么丢人,相反,我为自己能尽早减轻家庭的负担而高兴。 

     贫困并不可怕,最可怕的是不敢面对贫困。极力掩饰家庭的贫困、甚至伪装不贫困,其实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。而“坦然面对贫困”则是一种高贵的品质。我相信,当段军鹏大声吆喝着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,没有人会“看扁”他;相反,会有很多人觉得他很“高大”。更重要的是,这种“坦然”必将帮助他早日走出贫困。

Copyright © 1998-2020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智能制造学院版权所有    苏ICP备10010028号-3

地址: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学苑路26号   邮政编码:221116    联系我们:0516-83996362